前年戍2月支3,城下没全师4。
蕃汉5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6,归马识残旗7。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1]
【翻译】
词句注释
没蕃(fán):是陷入蕃人之手,古代称异族为“蕃”,此处当指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戍(shù):征伐。
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吐蕃和唐朝。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残旗:残留的军旗。 [2]
白话译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3]
【赏析】
唐诗三百首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2] [4-5]
名家评论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忆陷蕃故人》“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诚堪呜咽。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结意深惨。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汇评》:纪昀:第四句即出句之意,未免敷衍。
清代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只就丧师事一气叙下,至哭故人处但用尾末一点,无限悲怆。水部极沉着,诗便不让少陵。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张文昌《没蕃故人》诗云:“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语平淡而意沉痛,可与李华“其存其没”数语并驾。陈陶“无定河边”二语,紧于李、张,而味似少减。此等难于言说,悟者自悟。
清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诗为吊绝寒英灵而作。苍凉沉痛。一篇哀诔文也。前四句言城下防胡。故人战殁,虽确耗无闻,而传言已覆全师,恐成长别。五六言列沙场之废帐,寂无行人,恋落日之残旗,但馀归马,写出次句覆军惨状。末句言欲招楚醑之魂,而未见崤函之骨,犹存九死一生之想,迨终成绝望。莽莽天涯,但有一恸,此诗可谓一死一生,乃是交情也。 [6]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一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中进士及第,元和初官太常寺太祝,后转国子监助教,迁秘书郎。长庆初为国子博士,又任水部员外郎,转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其诗或拟古乐府,或自创新乐府,注重风雅比兴,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是元白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王建齐名,甚受白居易推崇,均擅长乐府,故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10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