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注册 | 发表作品 | 忘记密码 | 帮助
客户端下载
Android
iphone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发布时间:
2014-09-18 18:29:39.0    唐朝
作者:
孟浩然
收藏本文 73149 5 186 29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 


【翻译】

词句注释

业师: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期:一作。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有才华而不得志。

度:过、落。

壑:山谷。倏:一下子。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人:砍柴的人。

烟鸟:雾霭中的归鸟。

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2] 

白话译文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3] 


【赏析】

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59_32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年代待考,其背景是这样的:孟浩然住在僧人业师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丁凤)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出庙等候他,并作此诗记其事。 [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诗人挥洒自如,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将暮色之时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诗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字修饰,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3]  [4] 



5 comments

2017-08-04 11:26:20.0
1870178117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2017-05-28 14:42:18.0
王中王
本篇是一首押仄声韵的诗,且首句入韵。首联的韵脚是:岭和暝。本篇错将暝作螟,这是不行的。因螟只读平声,而暝则平仄两读。
2015-08-28 17:00:55.0
清风出袖
本篇错了两个字:一是标题的“待”应为期,二是“螟”应为暝。
2015-06-20 10:17:46.0
蒹职3126600646
做蒹职加扣3126600646
2015-04-11 14:59:10.0
Dumpling*臻沐薇
为什么朗诵和字总是配不上

【留言字数需大于5小于800】您当前输入了 0 个文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译]

关闭

词句注释

业师: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期:一作。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有才华而不得志。

度:过、落。

壑:山谷。倏:一下子。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人:砍柴的人。

烟鸟:雾霭中的归鸟。

之子:这个人。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2] 

白话译文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3]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赏析]

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59_32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年代待考,其背景是这样的:孟浩然住在僧人业师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丁凤)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出庙等候他,并作此诗记其事。 [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诗人挥洒自如,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将暮色之时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诗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有人的信任。孤琴候萝径,以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字修饰,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3]  [4] 



关于裤兜 | 联系裤兜 | 意见反馈 | 免责声明
2014 kudouyuedu.com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0015156号
微信号:kudouy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