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另说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另有小李杜之称的则是李商隐和杜牧。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经历 早年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且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尚在幼年即在玄武门之变后伏诛,留有亲生后嗣的可能性很小。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主要有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和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这两种说法,其中后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直到四岁时(705年)才跟随他的父亲李客迁居蜀地,入籍绵州。李白自四岁(705年)接受启蒙教育,从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二十五岁时只身出四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中年 力士脱靴,贵妃研墨,清代(17世纪)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武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听后大笑不止。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因李白命“力士脱靴”,高力士引以为大耻,以而以言语诱使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两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朋友。 于长安适居时,见到一辆囚车经过,一问官吏之下得知乃是尚未出名、稍晚声威大震的郭子仪,时为校尉,隶属名将哥舒翰麾下。因出火计欲破贼,不巧因风势逆吹,反烧到自军军饷,遂而获罪待刑。李白见之,立即保释郭子仪,为唐朝留下了一个中兴名将。(这即是郭子仪于李白获罪后力保李白免死,而后得到赦免的报恩。) 晚年 天宝十一载(752)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756年12月,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参见李璘之乱)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去世 李白的死因有多种说法。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是病死。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指出李白是患“腐胁疾”而死的。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记载,唐代宗继位后以左拾遗召李白,但李白已去世。 另有传说,说他在舟中赏月,因下水捞月而死。民间求签活动中亦有“太白捞月”一签文,为下下签。 作品 李白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清平调》、《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以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而也因为际遇的不同,早年和晚年的诗风大为不同。 体裁 李白擅长的诗歌体裁很多,在多种体裁上都留下了绝唱佳作。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风和乐府诗。 在近体诗体裁中,李白擅长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李白的律诗写的较少,五言律诗有几十首,七言律诗只有十余首,但其中也有流传千古的名作,如《登金陵凤凰台》。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不是李白所作。 风格 春夜宴桃李园图,取材于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清代画家冷枚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白诗风浪漫,包罗万象,继承陈子昂提倡的诗歌革命,反对南齐、萧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把南朝以来柔弱华靡的文风,一扫而空。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唐诗都得到创造性发展。 李诗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内容表现出蔑视庸俗,反抗和不媚权贵的叛逆精神,歌颂游侠和仙道,被誉为“诗仙”,后世亦以诗仙李白称之。 李诗想像丰富,结构奇特,极度夸张,比喻生动,并运用大量神话传说。 李诗歌唱雄伟壮丽的自然,善于描写和歌咏祖国山河,气势豪迈而奔放,不屑于细微的雕琢与对偶的安排,而用大刀阔斧、变幻莫测的手法与线条,涂写心目中的印象和感情,创造艺术的鲜明形象,雄放无比的风格。 李白擅用乐府民歌的语言,很少雕饰,自然率真。乐府精神和民歌语言的运用,达到了极其成熟和解放的阶段。 评价及地位 贺知章赞叹李白:“天上谪仙人。”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贞元十年(794),元稹作《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中有“李杜诗篇敌”之句。元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李、杜并尊者。元和八年,元稹为杜甫写墓志铭时说“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稹被认为是“李杜优劣论”之始祖。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 白居易有《李白墓》诗,凭吊李白“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则对李杜有“谤伤”之嫌,“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娄》、《石壕》诸章,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王安石编《四家诗集》时将李白殿后,说李白诗歌“不知变也”。对此,张戒《岁寒堂诗话》为李白辩护:“王介甫云:白诗多妇人,识见污下。介甫之论过矣。孔子删诗三百,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识见污下耶”。 苏辙在《诗病五事》中认为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李白长于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诗歌取材宏富,想像丰富,豪迈奔放,为唐诗冠冕。后世诗人如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均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水星上位于16.9°N, 35.0°W的撞击坑命名为李白撞击坑。 相关传说 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传说李白在象耳山中读书时未有成绩就想放弃,渡过一溪,见到一名老妇磨铁杵,就问她磨来做什么,老妇回答说要磨成针。于是李白悟到学习像把铁杵磨成针那样有恒心,于是回去努力读书。 民间盛传李白醉酒时在“水里捞月”,因而溺死,由于这个传说,而尊奉他为海神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家族 梁楷太白行吟图(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陈寅恪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胡人。 妻 许氏,第一任妻子,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宗氏,第二任妻子,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情人 刘氏,同居后分手,以乘船离开 东鲁某氏 子女 长子-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终。 生平传记 李白自述,如《赠张相镐》诗、《为宋中丞自荐表》、《与韩荆州书》。 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死之宝应元年,即762年)。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李白临终前将诗文稿托付给李阳冰,其文可信度极高。 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范传正是李白墓所在地的地方长官,曾与李白的两个孙女交谈,并见到李白之子的手迹,其文可信度也相当高。 魏颢《李翰林集序》(作于上元二年即761年)。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记》。 新旧唐书中的李白本传不是第一手资料,基本为根据以上诸文撰写,且有错误,在李白研究中的权威性较低。其他各种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也不外乎以上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