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
海子,原名査海生,出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从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再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他作为诗人的短暂的生命里,海子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人物生平 海子1964年出生在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父母是善良淳朴的农民,家里兄弟四人,他是长子。海子在乡村生活了15年,他6岁入学,一直是当地公认的神童,1979年,他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海子聪颖好学,对哲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1984年,海子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他起初在校报任编辑,后来到哲学教研室工作。工作之余,他独自住在京郊昌平的宿舍里,埋头从事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这个迷醉于精神领域的,被诗人骆一禾称之为“赤子”的年轻人,在一种极端简陋而单调的生活中写作。 海子创作 海子选择诗歌是必然的,在他看来,抒发内心炽热的情感,除了写诗以外,没有第二种途径。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后来,海子感到朦胧诗里压抑着的抒情根本不能解渴,于是创造了自己的诗歌语言,到1989年去世时,他留下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长诗《土地》、《但是水,水》、诗剧《弥赛亚》、话剧《弑》以及200首抒情短诗。